文化的承傳與更新 by 藍添榮牧師
幾乎沒有一個言詞足能對“文化”下個定義,或至多可說文化是人類的生活方式。
舉凡人類的社會制度、語言文字、教育、經濟、地理、軍事、思想、哲學、藝術、
科學、醫學等等,都是文化的範疇和表徵,並且在不同的或特定的歷史階段其內涵
的層次或程度的呈現均有所不同。至於文化的起源,許多則無從考究,但基督徒對
聖經在創世紀第一和第二章中的記載所啟迪,文化是上帝創造時賜于人類的產物,
而人因是按照上帝的形像所造,因此而有別于所有動物,並且因“上帝”和“道”
是造物的主權本源,因此人的被造特被賦予(知道有上帝的)宗教性。
西方在啟蒙運動之前,因其文化有源自中亞的傳統,所以談論文化的同時就必論及
信仰或宗教性,而宗教性就並非必然地包含在文化里面磋談。對于這些群體來說文
化是外在的,宗教性是內在的,因此文化是宗教內在之外在生活的表現方式。或說
,外在的文化是基于宗教的內在性以不同的方式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當然這不是唯
一的看法)。在他們來說文化與宗教性,不能混為一談,但在生命的存活卻是並行
不悖的。啟蒙運動以後則有所改觀,他們激烈的批判傳統而崇向個人主義以及人文
主義的訴求,跟著自由主義的衝擊性等運動,結果影響全球文化至今。
中國文化無疑是源遠流長的,單從文字的形成、記載和發展,不能不說尤其為上帝普遍啟示啟發的結果。到了孔子和老子的出現,更在在其後開發了儒學和道學的學統。
現在中國人對于文化的談論,則認為凡信仰或宗教性都包含在文化里面,是文化的
一環,當中有些並且強調本土文化的主體性(新儒家認為儒道學是中國文化的主體
),而外來文化(包括宗教性或信仰)是次體性,即有主次之分,這就導致了論爭
、排斥和分化。更可嘆的是,中國本土在改革開發以來,當還在高談重建文化的時
候(重建的論題包括馬克思主義與儒家的接合、儒家與基督教比較和會通),西方
自啟蒙運動時期高掛的個人主義之風,則已侵蝕這個尚要重建的文化。
對于這種文化觀的差異,又當中國文化正受到侵蝕的擔憂時,作為含有中華文化血
統之華族基督徒,我們如何按著基督教的信仰看待中華文化?又:如果人承認是被
造的有限存有(being ),以及犯罪而墮落後所導致文化上的欠缺,我們又如何在
歷史的演化中,從中加以分辨、承傳、更新和轉化?
這個題目實在是很大,很嚴肅。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表達的。然而,或許我們可在『認知』與『活出』兩個方面來面對這起文化上來的沖擊。
第一、認知包含確定性和認識的內涵。確定一、就是我們對基督信仰的確信、對基
督的信仰要宣告、對聖經(神的道)是神的完全啟示並且認定為無誤,聖經表彰基
督是我們生命救主,神的道為我們的生活指引,提升基督徒屬神生命的素質。確定
二、是我們華族的身份,這身份內流的是華族的血統,而這血統就是飽受久遠歷史
之歷練而形成的文化。這個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長流中均有不足之處,因而過程是曲
折、輾轉和痛苦。作為一個華族基督徒,對于這一點我們也要確定。但確定的同時
,基督徒必須要更加認識神的道,並且并時藉著禱告來強化我們對信仰的確定和宣
認。認識神的道沒有別的途徑,只有多閱讀聖經,多祈禱,受教和思考,才能朝向更了解神的道。此外,就是應當也要認識自己的文化。認識中華文化的層面起碼包括以上一般文化發展的歷史演繹過程,也應要求自己認識其重要的架構和其出現俱代表性的人物和其言論,並且在其中有所領悟,如此才能暢談文化承傳的的事奉。藉著特殊啟示之光照,即在神的道之導引下,文化才能有所更新和轉化的趨向。因而確定與認識是相輔相成的,缺其一都不可,人才能達到認知的目的。今天華人教會的復興,正是有待信徒在基督教信仰和中國文化的認知上有必要達到一定的程度,若不是如此,要復興教會,談何容易!
第二、活出則包含貫徹文化使命和福音使命兩個層面。聖經中創1:26-28 說明上帝託付了人在文化上的管理和生養眾多的使命,創第3 章記載了人犯罪墮落的實況和所受的懲罰,但人的文化使命並沒被取消。然而,當中創3:15 卻規畫出福音使命的種子,接著是上帝展開拯救罪人的行動,直到基督的道成肉身(約1:14 ),死在上十字架,埋葬,三天後復活(林前15:1 -5 )。並在復活後頒下往普天下的福音大使命(太28:18-20 )。這一連串的主動性行動,展示了福音種子的成形,顯出了父上帝的旨意。自此使徒承傳了文化和福音使命,以基督為盤石,建立了主基督耶穌的教會。今天的基督徒也應承傳同樣的文化與福音使命。可惜今天的信徒,不是對此存有不知,就是避重就輕。
交待了文化與福音使命的聖經基礎,我們談談信徒同時活出兩個使命的可行性。但
話說回來,文化與福音的價值觀念,時常困擾著我們,文化的性質是多元而相對性
的,福音的本質卻是一元絕對性的,因此形成了兩者之間的張力,有時也影響我們
做錯價值的判斷。但基督死在卑賤的十字架卻完成了恆常偉大的救贖,何嘗不是一
個很大的吊詭(或稱反合性)?我看解除此問題的轉折點,就是基督徒活著為要榮
耀基督,就好像耶穌基督說他來是榮耀父神那樣。然而,榮耀基督不是一件或兩件
的事,而是一生的付出。我們即存活在這種吊詭所顯示的張力之中,一方面榮耀神
,一方面也祈盼基督的再來才能完全澈底的解決。以這個原則和精神來作準繩,我
們就較清楚的察覺自己存活的實況。就如基督徒在其生活的圈子當中,無論是在社
會中的家庭、工作場所、和活動的範圍,其言談、思考、討論、是否有傳說福音、
是否存有和活出基督的價值觀(即作見證),或活出基督的樣式(在生活中活出基
督的生命),甚至付出時間和精力實際的參與文字性質的工作、或義務性的參與社
會義工、以此來榮耀基督為中心呢?如果人的一生都如此行上帝所預備的善(弗2
:10),那就是貫徹文化與福音的使命了。
在翻開19/12/04之亞洲週刊時,有幸閱讀了「嬴回中華民族的尊嚴和自信」一文,文中對中華文化中「慎終追遠」、「克己復禮」屬儒家優良傳統文化的肯定。作為一個基督徒,他承認中華文化曾在歷史經歷曲折和苦難,也提到了信仰的關鍵,重拾信心重建文化等等,落實上以不昧著良心的態度辦好文化的事業,以一個基督徒極其期待的心態,持信心以守望的同時,盼望以文化的事業達到承傳和更新文化的目的。這一種基督徒的內涵,是震撼人心,贏得上帝的喜悅,不是嗎?
寫於2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