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時代與後現代:淺談與回應 by 藍添榮牧師
《e-時代》大概是代表電子電腦的開發而導致電子產品資訊化發達的時代,與DNA並肩趨起成為現代高科枝的先驅,可說是現代主義規範下的產品。的確,e-時代至少帶給了社會經濟上更寬闊的商機,其電腦軟件不斷的開發,改進了教育方法的深度和效益,而電子資訊的發達卻縮短了時空的差距,這是有目共睹的成果。但另一方面,它們卻無助于改善原是弱勢社會飢餓的實況、而全球貧富陷殊的鴻溝仍然存在,也無助于人性在社會道德倫理層面的一再頹靡,因此少年人有逃學曠課、校園爆力、社會內不時有強姦、亂倫、濫用毒品、攫奪、搶劫等刑事案件的發生。此外,電子資訊的發達,雖然其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卻無助于拉近家庭和社會人際簡的關係,因而不見溝通的效益。在環保方面,不見綠色更為燦爛,反見每況愈下的人為災殃。更無奈的是,它們已經成為一些經濟學家與政治家手中的強勢施行在弱者身上的工具,是我們極不願意看到的社會狀況。
這些“狀況”已實然性的成為現代社會--特別是青少年叛逆的源由。在快餐式的社會意識陶冶下,普遍的缺乏從歷史的角度看問題,加上宗教性的價值觀尚未確立,在缺乏深度省視問題核心下,這時代的青少年陷入成為苦悶一族,有者感到被邊沿化、被淘汰、在心靈被被扭曲下,心中自會流露出對社會的不滿和懷疑,這正是形成後現代人物的寫照:他們抗拒前現代(抗拒歷史的借鑒與警惕)、不滿和懷疑現代、卻前瞻性的寄望或追求屬非理性的感覺或感受上、藐視和存疑一元性,只強調多元性,思維是對現代架構產生一面倒的解構方式,偏向一種試圖解脫現代人類在疑惑性的文化生活方式中的行動,因此不可免的倒向離奇怪異而尚未確定的宗教性取向,如新紀元運動就是一例。
因為現今的後現代亦包含以上的特徵,它對基督教的沖擊,至少有三方面激發性的表徵,一、靈恩運動的結果,其某些元素(參雜了宗教經驗的怪異行為與縱向世俗的多元化性質)引進了教會,二、自由派神學對教會論、教會傳統禮儀和神學的挑戰,三、只過份強調讀者對聖經文本的領受(領悟和感受),而藐視傳統解讀聖經的方法論,即時有其認同的方法論也加以解構或使之多元化,且類推為次要的性質,貶視聖經作者的文法、背景和他們(作者)原來的聖經神學觀,而可能有意或無意的否定聖經的默示性和無誤的權威。
以上所述是以架構的方式例出几個要點,一為拋磚引玉,望基督徒能認識和重視這些課題,二是不斷的思考和應對這些挑戰。多閱讀獲取這些方面的知識,肯定能幫助我們對這方面課題的認識、探討和分析。盼望能以這樣的行動加強信徒在基督裡面的信心,作個有分析力的基督徒。
在這里,想略略的談一談「基督徒」的含義。基督徒是基督的門徒,這是基本的定義。基督徒是因信基督的關係而被同時賜于先知、君王和祭司的職份,因此,我們能以一般性的方式來了解基督徒的事奉:先知(傳遞神的道,告訴人神的心意)、君王(是確定我們因信基督而從世界被拯救出來且被神稱為義的位置上,並因基督的關係同被稱為神的兒子)、祭司(是信徒對上帝的獻身或委身,將自己和人的需要當成活祭帶到神面前)。但嚴格的說,這三個職能是同時被賜于的,基督徒難能說我只作祭司或被稱為神的兒子就夠了。職是之故,基督徒因此不能對世界甚至失卻勸戒、批評、覺醒和警惕。若都能訴諸行動,以口傳揚或訴以文字,積極的回應和參與。
總之,作為基督徒,對外方面,因文化是屬外在生活的方式,所以要注意世界的變遷,以勸告、警惕、和傳福音為己任之切入法來關心社會。對內方面則要建立起基於聖經的神學觀(這方面有福音派的系統神學、聖經神學、和長老宗的歸正神學)和不時的警覺,並建立以宗教改革時期建立起來的歷史、文法、與神學的解經法來解讀聖經,如此說來這似乎對信徒要求甚高,但正確神學觀的建立,是基督教以聖經和基督為信仰作為核心,並不是一時而能述達的功夫,反要盡上一生的果效,這果效就是靠著聖經真理,以及神的恩典而行。若 e-時代和後現代的課題引起你的注意,則能以這個關注作為管道,進入探討聖經與神學,在不斷的堅忍,堅守基督信仰,在上帝的掏造下,作個榮耀基督的精兵。
寫於11/9/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