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感受』與真理間的一些思辨 by 藍添榮牧師


自啟蒙運動以來,人過于強調個人主義的結果,一個最自然的思想形成之一就是強調感受。感受是一種人內在之情緒,由內像(自己的經驗)、或外像(他者的經歷)、外務(社會的現象)經身體感官的反應(看、聞、嗅、觸、思)所引起。其實也不難發現社會產生一些很普遍的現象,如缺乏知識的人講靠經驗,稍有知識的人強調感受。兩者卻有個共同點,認為自己就是那個經歷或某個感受的際遇者或“曾經擁有者”,很自然的將那些經歷或和感受斷判為真理,作為以後檢驗自己和他人經歷或感受的標準。換句話說就是將相對性的東西或思考而加以絕對化,提升為一種所謂“屬靈觀”或真理觀。這樣的人在基督教界確實為數不少。

也正是啟蒙運動時期,19世紀的新派神學家就開始強調個人的經歷和感受,並作為判斷的準繩,抹煞神的啟示、貶低改革宗神學,展開針對聖經的批判學,以後進入了20世紀成為了一種神學思想和解讀聖經的方式,並片面的只強調教會量數增長而成為靈恩派神學,而且,無論有意或不經意都成了靈恩運動的一環。但很奇怪,這些人特別好談教會合一。這些“合一言論”的背後,就是放下你的傳統教義,跟著我靈恩的潮流(神學)走,才叫合一。這與改教(歸正)運動的口號即唯獨聖經、唯獨信心、唯獨恩典的內涵正好相反,也是反方向走的。

還有一種人將自己立在傳統神學和靈恩神學的超然位置上,認為兩者都“好”、可行,若教會兩種方式的崇拜都進行那最好,因為這是教會人數在量增長的“元素”,就如百貨商店那樣,我這里什麼都有,只要你來!但這決不是教會論的本質,那只不過是商業化社會的銷售學或成功神學罷了。

今天,潮流神學不當聖詩是古典,反認為聖詩已經是“古板過時”了,原因就在強調人的即時感受和經歷,不懂聖詩的深厚神學和內涵,加上有些牧者對聖詩的輕看或不認同、缺乏解經講道的根基、神學架構尚未建立(只能在講台上講經歷和感受),就自然貶低或取代主日藉著唱聖詩、講聖道和透過施行聖禮對聖徒教導和敬拜上帝的崇拜方式。正是如此,不少傳統教派才有改唱或加唱潮流(屬順口溜)而缺乏聖經教義信息和神學內涵的短詩(有些還以流行曲改編成短詩)。這是進入21世紀教會還存在的怪現象,並一直沖擊著傳統教會的崇拜禮儀,成了後現代的特徵。但願這個沖擊使信徒反省,成為回歸聖經、唯靠信心、唯獨恩典的方向性調整。

然而,在真理裏面讓人經歷和感受上帝的公義和慈愛是有的(保羅被主呼召就是一例),但這是出乎上帝啟示的主權、真理內的自由,讓保羅有這個經歷而不賜給他人那樣,結果保羅從上帝那裡領受了恩典。嚴格的說,相對性的經歷和感受只是人對神絕對的信心在聖道中的回應而已,它們不能因此被高舉,因為經歷或感受都不能是真理。若單強調或高舉經歷或感受過于神,只會將它們絕對化和無限化,若再視它們為真理,就容易落入偶像化,那更是危險(難怪這樣的人時常自視自己很屬靈)。如果真理須要那些經歷和感受來印證,那真理也不是真理了。神的道之所以是真理,不是由人的經歷和感受所檢定,也不需它們來檢定,正如上帝的存在並不在乎驗證或證據才存有那樣,因為神就是神,神的自有永有性不能讓經歷和感受來驗證!

我們應強調和高舉的,該是主基督耶穌,因為他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人若不藉著他不能到父上帝那裡去!』

SHARE THIS
Link Copied!